当前位置:首页 > 建筑 > 正文

古建知识:祠堂古建筑的几种平面布局

祠堂建筑平面布局,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,祠堂的建筑风格也就各式各样,大小不一。

明清时期,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《家礼祠堂》的设计来进行布局。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,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。所谓"龛",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,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,前面用帷幕掩饰,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,将神主放在桌上。所谓神主,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,有的白底黑字,有的红底黄字,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、生卒年月,原配继配氏姓,子、孙、曾孙名字,每一对祖先(夫妇)一块。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,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,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、祖、曾祖、高祖四世的神主。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,而始祖是不迁的,永居正龛中间。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"百世不迁"和"五世则迁"。

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,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:大门-享堂-寝堂。享堂也称祭堂,是拜祭祖先神主、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;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。一些名宦世家,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,雕梁画栋,煞是壮观。歙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,其祠堂位于村口,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,两旁配植桃花,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氛为民间所罕见。

单进、单路祠堂

即由单座建筑(享堂)构成的祠堂,这类祠堂数量较小,是一种简式祠堂。

两进祠堂

即由祠门、享堂构成的祠堂,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,近似民居院落,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。

三进祠堂

即由祠门、享堂、寝堂(或后楼)或祠门、二门(也可称仪门,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)、享堂构成的祠堂,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。

四进祠堂

即由祠门或门楼、二门(也可称仪门,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)、享堂、后堂构成的祠堂,两侧可能有边路,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,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。

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

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,并有左、右两路或一路,一进或二进式。

以上几类祠堂侧路及后部均可能附有花园,某些祠堂中路凿有略具园林趣味的泮池水面,泮池上加石梁平桥。

结语:祠堂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,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,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,有着高大的墙门、门楼、照壁、正殿、庑房、享堂等房屋建筑,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。庭院植有树木花草,庄严典雅。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,随祠堂规格、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。

相关文章:

  • 民办大学能落户吗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考警察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留学嘛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收购吗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报吗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当兵么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就业吗2024-05-19 18:27:01
  • 民办大学能填吗2024-05-19 18:27:01